网上有关“教育功能的本质联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教育功能的本质联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育功能是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呈现形式;教育本质是教育功能的客观基础。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教育、人、社会三者关系中理解教育传递文化培养人的本质。教育、人、社会三者关系可以简约地概括如下:教育受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制约,又通过社会文化传递积极影响作用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由此,我们对教育本质也可表述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传递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教育本质的这一表述,概括了教育与人、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了教育两方面功能:对人的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两方面功能是内在的统一的。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人类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因而呈现出人的发展功能或育人功能:促使人先天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把人类文化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按一定社会要求造就一定式样的社会成员。
教育具有多种社会属性,也呈现出多种社会功能。在阶级社会里产教育具有阶级性,其特有的功能体现在教育适应并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政权统治及其政治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的过程。因此,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有不同性质的教育。教育的生产性表明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教育既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大机器生产以后,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更突出。教育的文化性表现在教育具有保存、活化、选择、整理、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是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其他如科学技术功能、人口和生态功能等是这些基本功能派生或演化出来的,多种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教育的文化性是教育的更为重要的属性,教育与社会生产、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中转发生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其他方面功能得以形成、释放的基础。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资本论》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十月革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勃朗斯基、马卡连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作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尔、饶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内西、葛兰西、郎之万、瓦伦、塞夫。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
(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它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
(2)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3)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
(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问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会决定论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
参考书目
1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
2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
3P.布尔丢和J.C.帕塞隆:《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
4S.鲍尔斯和H.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
5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
6保罗·弗雷尔:《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年英文版。
7安东尼奥·葛兰西:《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
8让·饶勒斯:《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
9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
10弗·列·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
11同上作者:《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
12同上作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
13D.林登贝格:《共产国际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14M.A.马纳科尔达:《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评述教育具有哪些功能?
答: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这两类生产都离不开教育。一般来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具有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还有着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二)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的总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关于“教育功能的本质联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佛昆宇]投稿,不代表敏斯特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mster.com.cn/jyan/202511-150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敏斯特的签约作者“佛昆宇”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教育功能的本质联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教育功能的本质联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育功能是教...
文章不错《教育功能的本质联系》内容很有帮助